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加快我县跻身江苏沿海县域第一方阵,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
高起点编制现代海洋经济功能区规划,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人海和谐,全力打造集“绿色产业带、特色城镇带、生态风光带和现代产业港”于一体的黄金海岸经济带,实现海洋经济快发展。全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射阳港口货物吞吐量2000万吨以上,其中,集装箱2万标箱,争创省级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1个以上,创成国家级海峡两岸渔业交流合作基地。
二、推进措施
(一)构建海洋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培植壮大新能源及其装备、新型建材、健康食品等特色产业。推进远景“能源物联网+”和智慧风电产业园建设,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构建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国一流的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基地。发展海洋新能源,加快海上风电建设,规划建设射阳海上南区170万千瓦风电项目,确保30万千瓦以上海上风电开工建设。推进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及产业转化,发挥南大科技园等科创平台支撑作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加快推动钱江石材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建成30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和精品石材交易市场,新引进10家以上超亿元石材企业,打造华东地区石材行业一级生产加工中心、荒料集散中心和石文化传播中心。加快建设绿色生态的健康食品产业体系,推动10万头澳牛肉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捷康三氯蔗糖、益海粮油、辉山乳业等企业技改扩能,推进健康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探索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药、海洋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
(二)打造百里渔业经济带。围绕创成国家级海峡两岸渔业交流合作基地,推进现代海洋渔业向高效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市场交易“一条龙”全产业链发展,建成10万平方米水产品交易市场,形成百亿级海洋渔业规模。在沿海滩涂、浅海和垦区发展贝类、提高藻类,稳步发展对虾、梭子蟹,开拓海珍品养殖,开展海、淡水品种繁育技术研究和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及浅海优质藻类养殖和深加工技术研究。高标准推进国家中心渔港建设,推动射阳双洋港一级渔港规划论证,拓展和延伸渔港功能,带动渔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渔港经济发展,逐步把渔港建设成为融渔船避风、渔货集散、渔业生产、加工贸易、运输补给、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渔业港口,形成以现代渔港为中心的渔港、渔村、特色镇一体化渔业经济区。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出口加工园区规划,推进配套建设,拉长水产出口加工及精细加工产业链。水产品交易市场投入营运,实现水产品交易量20万吨以上。全县海淡水交易量达40万吨,实现销售50亿元。
(三)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物流、海洋生态旅游,催生沿海新业态,打造特色小镇。全面拉开5000亩射阳港现代物流园建设框架,引进大型综合物流企业入驻,完善仓储、配送、商务等六大功能区,培育发展船代货代、航运交易、船舶经纪、检验检测等港口服务业,打造综合性物流基地和江苏沿海对外开放重要智慧港。构建滨海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发挥我县沿海岸线、湿地、滩涂、海港等特色资源,最大限度彰显滨海湿地生态资源独特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城市。重点打造日月岛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十里菊香旅游区、黄沙港渔文化旅游区、辉山工业旅游等项目建设,建设金海森林公园、双拥滨海绿洲等沿海万亩林场,打造黄金海岸特色旅游线路。依托远景智慧物联网等载体,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区域性海洋数据公共门户,构建立足射阳、服务全国的海洋数据交流平台和海洋数据中心,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推进海洋经济、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四)完善沿海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河海联运、加快构建集水运、陆运、空运等为一体的交通集疏运体系,打通贯通南北、东出西连、通江达海的快捷通道。一是围绕产业港功能定位,发挥河海联运的独特优势,射阳港5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年内开工建设,码头三期上半年投入运营,获批一类扩大开放口岸。启动疏港航道建设。积极发展发展海洋运输,射阳港开通东南亚等国际航线,全年货物吞吐量2000万吨以上,集装箱2万标箱,形成辐射江淮经济区、连接内陆腹地的 “海上通道”。二是围绕提升渔港码头泊位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国家中心渔港二期工程建设,新建上岸码头150米、斜坡式系泊岸线600米,疏浚港池航道70万方。完善渔港配套设施,建成国家中心渔港二期、启动三期,黄沙港水产品交易市场投入使用。三是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和一类通用航空机场示范基地,尽快完成校飞取证,建成江北国际低空监管、飞行检测中心以及华东地区航空器交易中心,创建省内飞行培训摇篮,承担抢险救护、海事救援、海洋执法等公共服务功能。四是围绕高速高铁高等级公路“三高”建设,加快推进盐射高速、疏港铁路支线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盐射高速,启动实施沈海高速兴桥互通至国道228连接线和省道232射阳段,改造沈海高速射阳出口,加快建设幸福大道东延工程,启动省道226射阳段改线、省道231东延和沈海高速阜余互通建设,构建“五纵五横”交通干道网。完成疏港铁路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
(五)强化海洋科技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动各类科技资源向海洋产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南大科技园等创新引领作用,加强与省内海洋科技研究机构等创新平台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涉海企业建立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实验室。支持涉海企业与海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海洋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市场导向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通道。推进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探索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及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密切跟踪国内外先进海洋技术的研究进展,积极参与国家科技专项研究与示范应用。依托我县临海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一批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加强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大海洋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海洋渔业、海工高端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核心技术团队和高端人才,构筑海洋科技人才高地。
(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环保优先、绿色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低碳绿色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海洋污染,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推动建立重点海域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制度。强化海上流动污染源控制,减少渔船排污入海量,重点完善渔船废油和生活垃圾回收制度,规范各类海上作业环保标准,保护近海水质。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滨海岸线保护,实施岸线综合整治工程,切实维护滨海岸线的自然属性,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强度。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重点围绕滩涂、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强化滩涂湿地生态保护,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湿工程,推进滩涂变绿洲工程。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推广海洋绿色生产,鼓励发展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涉海行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绿色食品和海洋节能环保等产业,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大全县海洋经济发展组织领导力度,建立县分管领导牵头,由县发改、经信、科技、住建、国土、交通、港口、海洋与渔业、环保、旅游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县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规划编制、计划执行、项目实施、资源配置和支持事项研究,强化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布局以及配套措施的督促落实。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强落实国家、省沿海及海洋发展政策,加大对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优化投融资机制,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机制创新,破解资金瓶颈,放大国有平台优势,推动主体信用AA等级评定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有效推进全县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三)创新人才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各类领军人才,建立人才智力交流平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探索离岸研发模式,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引才、留才、育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四)强化监督考核。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加大任务实施跟踪反馈力度。建立评估与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考核工作导向,推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射阳县人民政府
2018年2月12日